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农业技术的由来之一

    信息发布者:荆书尧
    2019-06-17 08:39:16   转载

   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,其中农业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,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,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,保障农业的发展,实现农业现代化,制定本法。

    1简介

    编辑

    刀耕火种

    刀耕火种是 原始的耕种方式。古人在用火驱赶 野兽时,发现掉落在火烧地上的种子生长得特别好,后来他们种植时就模仿这一过程。刀耕火种一般在每年的春雨来临前,砍倒林木,使其干燥后焚烧,然后将种子种上,然后便等待秋天收获了。在这一过程中,火起到关键作用,它不仅清除了杂草和 病虫害,还给作物提供了天然肥料:草木灰

    火耕水耨

    自 汉代至 唐代,古籍中提到 南方稻作技术,往往用「火耕水耨」 四字来概括。所谓「火耕水耨」就是先用火把田中的杂草烧掉,然后再种上稻子,然而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」。当稻苗长出的时候,杂草也同时跟着长出来,这时候再来对付杂草,已经不是火攻,而是水淹,因为在淹水的条件下,稻还能正常生长,而杂草却难以生存。这种稻作技术虽然原始,但却巧妙地运用了水稻不怕水淹的这一特性。所以尽管宋代以后,以「耕、耙、耖」和耘田、烤田为核心的稻作技术得以普及,但在某些方面仍然保留着火耕水耨的遗迹。

    代田法是 西汉中期农学家赵过所发明并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。它的方法是在面积为一亩的长条形土地上,开三条一尺宽一尺深的沟(畎),沟的位置每年都有轮换,因此称为「代田」。将种子播种于沟中,等到苗发芽长叶以后,便在中耕除草的同时,将沟两边的垄土,耙下来埋在作物的根部,这样便能起到防风抗倒伏,抗旱的作用。

    代田法

    是由畎亩法发展而来的,它的基本结构也是由亩和畎,即垄和沟组成。它在技术上有以下的特点:

    一)是沟垄相间。种子播种在沟中,待出苗后,结合中耕除草将垄土壅苗(平垄)。其作用是防风抗倒伏和保 抗旱,实际上体现了畎亩法中「上田弃亩」的原则。

    二)是沟垄互换。垄和沟的位置逐年轮换,今年的垄,明年变为沟;今年的沟,明年变为垄。由于代田总是在沟里播种,垄沟互换就达到了土地轮番利用与休闲。

    三)是耕耨结合。代田法每年都要整地开沟起垄,等到出苗以后,又要通过中耕除草来平垄,将垄上之土填回到垄沟,取到抗旱保 抗倒伏的作用。

    由于代田法的这些特点,加之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农器,如 耧车、 耦犁等,使得代田法确实取得了好的效果,单位面积总产量得以提高,和没有实行代田的平作田相比,亩产量常常要超过一斛以上,好的时候甚至还要加倍。确实起到了「用力少而得谷多」的好效果。

    嫁接技术

    相邻的两棵树,枝干彼此磨擦损伤后,自然愈合连结生长在一起,这种现象称为「连理枝」。唐代诗人 白居易在 《长恨歌》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:「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」。

    将连理枝现象运用于植物生产,于是有嫁接技术的出现。嫁接技术最早见于汉代的《泛胜之书》,用于种 葫芦。

    中国古代运用嫁接技术最多的是果树,果树中又以 梨树嫁接最早也最为普遍。北魏农学家 贾思勰着的《齐民要术》中有专门的一篇,讲梨树的嫁接,书中指出嫁接的梨树结果比实生苗快。

    隋唐宋元以后,嫁接技术被广泛地用来改造花木和果品的形状、颜色和质量。嫁接术的发明与发展,极大地丰富了作物的品种。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,进化论的始创人 达尔文在《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》一书中指出过:「按照 中国的传统来说,牡丹的栽培已经有一千四百年了,并且育成了二百到三百个变种」。这些变种中就有许多是靠嫁接来获得的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